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文艺典型论的新发展: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6-02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作者:胡百顺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文艺典型论内涵,是我们认识、研究和塑造典型人物的金钥匙。这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重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新贡献,为塑造新时代典型人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 文艺典型论 典型人物 马克思主义

典型人物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没有专文论述,但在他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和一些文学活动中(如与贾大山十余年间的交往、习近平总书记自述的那份深厚的文学情缘和他熟读的文学经典书目等)反映了他的“典型”观。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光辉,是我们认识、研究和塑造典型人物的金钥匙。其既指明了方向,又提供了方法。阐释和探讨这一新时代的典型论,对于我们加深认识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指导当前文艺创作,是很有必要,也是大有裨益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进行理论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当然包括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习近平关于文艺系列论述的当代意义不仅在其思想的系统性、先进性、预见性,而且是在历史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勇气和深邃目光,勇敢地站立潮头,及时地纠正了非典型化的创作倾向。2014年10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严正指出创作上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1。习总书记不仅指出问题切中肯綮,而且提出目标态度坚决。

理念引领创造。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讲话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2。习近平总书记以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深刻洞察力和敏锐判断力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铿锵之音,就是要坚持典型人物的创造,再次在典型理论几乎濒临崩溃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拨正航向,重新确立了典型创造的当代地位。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文艺宣示。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典型论形成的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典型创造一直受到革命导师、作家、文艺理论家的重视。高尔基、鲁迅、茅盾等大作家对典型问题都作过很多论述。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全新的哲学观,科学地创立了典型理论。中外文艺史上那些文艺大师之所以千古不朽,都是因为他们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勤奋地创作,为文艺的画廊贡献了光照千秋的典型形象。实践证明:典型问题是作家创作的重要课题,优秀的典型是作家追求的目标。所以,从根本上说,是否坚持典型创造的原则,也就是是否坚持文艺上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思想指导我们创作的问题,归根到底也就是坚持什么方向的大问题。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深厚的创作实践,精辟阐释了典型人物的“三个高度”,而且坚定地主张只有创造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有“三个力”。这样的阐释极具震撼力。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的典型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的典型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为中国文艺典型人物创造指点了迷津。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是在历史发展极为重要的关头,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构成了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典型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文运和国运、文脉同国脉联系起来论述,把文艺工作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以其高远宏阔的历史视角和深邃前瞻的辩证思考,厘清了典型论领域的困惑,把塑造典型人物提到了理论的高度,极其科学地概括了塑造典型人物的重大意义,为新时代文艺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全新的旋律。

文艺史上任何成功的典型人物都是作家经过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从生活原型的矿里提取出来的坚硬的、实在的、生活的铁。典型化是典型塑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曾经有那么几年,一些作家摒弃了典型化原则,作家的自由想象就像遨游于宇宙的鹰那样自由飞翔,无拘无束,信马由缰,迷恋于人物的动物性的感官需求和生命的感性冲动,专心致志地挖掘人民群众中的病态心理与畸形行为,沉醉于荒诞意识、悲观意识、性意识……直接导致了将鸡鸭与羽毛混汤蒸煮的自然主义现象。

面对上述不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这样的态度,也要有这样的能力3。这是因为,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4。这段话按照典型形象创造的规律,我体会至少有三层意思必须领会、贯彻。第一,文艺典型源于生活原型。作家首先要熟悉生活,这正如典型之树一样,生活之根扎得越深,典型之果就越大。只有深深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典型创造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郁郁葱葱,常青永绿,作家的艺术生命才能常青。没有生活之根,任何典型之树都会枯萎。所以说,这是“基本态度”。第二,文艺典型并不等同于文艺原型。如果说生活原型是矿石的话,那么作家就要把这些磁铁矿投入高炉,经过吹氧、高温熔化,与石灰石发生化学反应,炼出生铁。这个把矿石炼成铁的过程,就是习总书记说的“基本能力”,即文艺要反映生活,但文艺不能机械反映生活5。如茅盾所说,文艺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6。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7。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既指明了“最真实的生活”又强调了“深刻提炼生活”,既指明了小鸟鸣叫又强调了雄鹰俯视。这才是创造典型人物对待原型完整的可取态度。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殷切希望作家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8,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9。第三,创造文艺典型的过程需要这种“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完美结合。一个名垂千古的典型是作家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是作家生活态度和提炼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需要作家具备多重素养,完美融合,方能成功。

关于塑造什么样的典型和为谁塑造典型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和经典作家历来把人民的塑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要敢于和善于塑造人民这一新时代的人物。

这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论的应有之义,是现实主义文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人民性,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0。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11。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12。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13。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4。我体会,习总书记是从三个方面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第一,人民是生活原型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15,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重要的高频词之一,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大国领袖的为民情怀绵长深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时刻不忘为人民谋利益,把为人民谋幸福放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并且和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起来。第二,人民是文艺典型的主体。人民的实践是文艺典型创作的源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涌现了无数人民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这就是文艺典型创造最广阔的最深厚的原型沃土。当今中国,人民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正处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非常时期,其间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感人的生活原型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开采、积累,我们就是要浓墨重彩地忠实记录、深刻反映、艺术再现这个特殊时期人民的中国姿势、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人民是典型创造永恒的主体。第三,人民是典型创造服务的主体。作家创造典型人物,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通过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记录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帮助人民认识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16,激励人民振奋民族精神,发扬中国精神,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这就是文艺典型人物应有的社会和审美功能。

在典型人物创造问题上,把什么人放在主导地位,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导向的大问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17的要求。其核心要义体现在典型领域就指向典型创造的政治导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从上述三个方面确定了人民在典型创造方面的主导地位,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潮头,考察文艺工作,从时代与文艺关系上把握文艺创作的规律,用新时代的眼光分析、阐释创作问题,总结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文艺规律。因此,每有新意,启人深思。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8。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19。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把文艺的时代属性以及文艺与时代的互动关系讲得非常清晰,对我们认识典型问题很有启发。

很显然,习近平总书记从方法论上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典型的一把钥匙。

我们应该看到,文艺典型就是一种时代现象。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都要自觉地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存在物”,把创造时代的典型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之一。这不仅是文艺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内在审美要求。因此,作家在创造典型时,必须走出自我封闭的“象牙之塔”,将时代的使命、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的审美意识渗入到有“自我”影子的典型人物中去。文艺史上真正伟大、杰出的典型总是同人民、时代有着深刻的血肉联系,流淌着时代的诗情意绪,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他们是时代前进中迸发出来的灿烂火花,反过来又照亮了时代。歌德、巴尔扎克、高尔基、茅盾等经典作家的创作实践均证明了这一点。

文艺史上大量的例子也证明,一切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人物,都必然铭刻着时代的烙印,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林黛玉,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车尔尼雪夫斯基笔下的拉赫美托夫,高尔基笔下的巴维尔,法捷耶夫笔下的莱奋生,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以及我国当代文艺中的许云峰、江姐、杨子荣、朱老忠、梁生宝、林道静、乔光朴等都是如此。

总之,回避时代的人物是苍白的,淡化时代的作家是没有志向的作家。我们今天的文学不需要那种扩张自我的文人气和才子气,我们需要的是融入自我的时代感和责任感。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典型创造者,就应该以饱满的热情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创造出这个新时代辉煌灿烂的典型人物,笔酣墨畅地去反映新时代,歌颂新时代,唱出新时代的最强音,创造出深邃、恢弘、壮美的时代生活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20。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2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三精”思想,充分凝聚了中国文艺的美学思想精髓,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深邃的战略思考,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不仅是对优秀文艺作品提出的高标准,而且是我们用来研究、认识典型人物的方法论。

在“典型”领域,所谓的思想精深,就是思想的深刻性。任何光彩夺目的典型人物都必须有思想的力量,必然包含着独特的、深刻的、新颖的思想。可以说,在叙事性作品中,任何一种形象都不能像典型人物那样将作家那电光迸射的思想火花熔铸进去。作家反映生活,就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时代生活中某种思想的典型,深入开掘,充分发挥典型性格的作用,把生活中的思想反映得深刻感人。我们之所以如此强调塑造典型人物,就是因为典型人物能全面、深刻、生动地反映现实,以求揭示生活的真理。文艺史上任何长留文学天地的典型人物,从哈姆雷特到阿Q,从乔光朴到陆文婷,无一不在其性格的某些方面具有相当重大的社会意义,与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中无不概括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总是在个别的艺术形象中蕴含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的某种本质和规律,其典型本身的深刻性、概括性、历史感等等都是十分突出和鲜明的,总是使人觉得沉甸甸的,大气磅礴,让人回味再三,激赞不已。而且他们的思想内涵博大,令人咀嚼不尽,代代可以开采,且具有永恒的魅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思想精深的重要性。在“典型”领域,所谓艺术精湛,就是个性的鲜明性。一个活的具有艺术魅力的典型又不仅仅是这种思想意境的化身,它所包含的关于社会生活本质方面的丰富内涵必然是潜在的、隐性的,它渗透在人物非常突出的个性特征之中,如水中盐、花中蜜,留给我们无穷的韵味,吸引我们去品味它,琢磨它,思索它。成为文学典型的一个起码条件,就是它生命个体的真实性、可感性和生动性。它的个性总是卓尔不群,好像万绿丛中一点鲜红,格外引人注目,又无不具有感性魔力。他们的形象面目,音容笑貌,以及精神灵魂,都有着可感的现实和丰盈的血肉,清晰鲜明,充满生气,如同一汪跳着蹦着的生命之水,眉眼皆动,跃然纸上,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读来情趣盎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栩栩如生”这个词来形容典型人物个性的生动性。他多次提及的阿Q就是这样一个有非凡个性的典型。阿Q既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22,又有鲜明的、独特的、最具活力的个性特征。鲁迅巧妙地将这种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融入到了整体形象的个性化的性格特征之中,并进行了极其生动的艺术描绘,遂使人常常在艺术的陶醉中,不期然地觉出这个典型性格的鲜活与可爱。

在“典型”领域,所谓的制作精良就是艺术的完美性。优秀的典型,都应该是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整统一。因而优秀的作家都应该追求这种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契合点,使文艺典型达到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自然结合。成功的典型人物就是一种高级审美形式。如果只有浅露的思想,没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缺乏一股对读者的征服力量,是不成功的。这就好像一件艺术品,只有宏观,而无微观,虽能看到一泻千里的江河奇观,却难以留意激浪中的漩涡和回流。典型人物就是一座恢宏壮美的宫殿,作家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非凡的思想,还要有敏锐的艺术表现力,要有深邃的再现力和想象力,要有娴熟的表现技巧去构筑,去雕琢,去润饰。因此,对一个具体的典型人物来说,就需要一个精良的制作过程。它不仅要有生活的真实性,而且还要有刻画的细致性、手法的巧妙性和形象的生动性。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三个“相”的要求,即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23,让典型人物“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跃动着蓬勃的生机。如果制作时没有相应的技巧,就像没有轮子的车,没有翅膀的鸟。当然,思想的深刻性、个性的鲜明性和艺术的完美性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交融一体,三者缺一不可。总之,要使典型人物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与深度,作家必须具有非同一般的思想,还需要对生活的熟悉和认识程度、技巧的熟练程度以及特定的情绪、情感、心境、气质等多种因素的叠加、融合。

(一)“思想和价值观念”是创造典型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24。所以,他说,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25。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26。这正是一语中的,高屋建瓴。

如前所述,优秀的典型人物都蕴藏着丰厚的思想。那么这种思想来自于哪里呢?毋庸置疑,它们必然来自于典型人物创造者自身思想的深刻性、概括性和历史感,没有作家思想的深刻性,也就没有典型的深刻性。事实是:无论是人物的深度,还是作品的深度,全依仗着作家自身思想的深度;典型就是作家某种思想的流露和闪光,是作家理智的结晶,是作家用自己全部思想感情的血浆经过浓缩而给它以生命的。因此,作家就应该首先是一个先进者,一个坚实的人,一个当代的思想家。时代是思想之母。作家首先要有较高的思想水平,要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思想武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作家的头脑、指导作家的创作,塑造出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足以振奋人心的典型人物。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加强思想积累”的重要性。他说,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27。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典型人物创造的真谛。

(二)“高尚的人格修为”是创造典型的必备条件

塑造成功的典型人物,作家不仅要有先进的思想,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习近平总书记说,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28。因为,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29。所以,习总书记一再强调,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30

作家要塑造出经典感人的典型人物,就要具备伟大纯洁善良的灵魂,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要有真正地反映人民的感情和愿望的艺术良心。习近平总书记赞赏的柳青就是如此。柳青十几年如一日,在皇甫村落户,既熟悉了生活,又在实践中改造了自己,塑造了自己发光发热的灵魂,而后作家的这种灵魂又在他塑造的典型人物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表现。柳青能创造出梁生宝这个经典人物,也首先得益于他自身道德品行的高尚。如果说柳青是一个杰出作家的话,那么,他首先是一个优秀党员、优秀干部、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好“老汉”、不平凡的和有优秀人格品质的思想家。所以,柳青总结说:“作家在展示各类人物的灵魂时,同时展示了自己的灵魂。”31正因如此,他明确提出,作家“想要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32。这足以证明,德艺双馨是典型创造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典型人物创造的基础

任何一个高明的作家,要创造真实感人、名耀史册的典型,他就必须先熟悉生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性。他提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33。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34。习近平总书记还告诫文艺工作者,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35,还要读好社会这本大书36。总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创造一切典型人物的基础,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作家塑造典型人物的视野广度和思想深度。

(四)艺术再现的“基本能力”是典型创造的关键

典型人物的塑造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它需要思想的烛照、人格的辉映和原型的衬托,还需要作家具备艺术再现生活的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文艺反映社会,不是通过概念对社会进行抽象,而是通过文字、颜色、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进行艺术再现37。习近平总书记是深谙此理的。对此,我们应该有个整体的认识。优秀的典型人物应该是思想品格的大气、生活原型的地气和艺术个性的生气、灵气、人气的完美结合体。只有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思想积累、人格修为、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熔于一炉,共同冶炼典型——才能写得真、写得活、写得深,才能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才能不朽。

这里,就有一个作家是否纯熟地掌握了典型创造的规律与他又如何让典型体现作家思想的艺术造诣问题。为了提高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三点,一是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力。他举福楼拜、曹雪芹写人物的例子,要求作家具备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以非凡的超常韧劲耐心打造典型人物。二是要有甘于坚守的定力。他引用唐太宗、诸葛亮、王国维的至理名言,要求作家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不为名利所动,以非凡的平和心态潜心创造典型人物。三是要有勇于拓展的创造力。他引用刘勰、李邕和黄庭坚的哲理说明创新的重要性,要求作家要有新发现、新提炼和新表现,以非凡的创新态度精心塑造“最美人物”。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成功的典型人物都是作家“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38“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39典型人物,“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40,总之是作家倾注全部心血精心制作刻画的,因而必然需要这种耐力、定力和创造力的完美结合。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丰厚的文艺滋养,以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宽广视野系统而辩证地阐述了典型人物的塑造问题。这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重大发展,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新贡献,为塑造新时代典型人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注释:

1、10、11、13、14、16、18、20、27、28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2、3、4、5、6、7、8、9、12、15、19、23、24、25、26、29、30、33、34、35、36、37、38、39、40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12月1日。

17、21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7页。

31柳青:《永远听党的话》,《人民日报》1960年1月7日。

32柳青:《在陕西省出版局召开的业余作者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73),《延河》1979年第6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安吉县委宣传部)

文艺典型论的新发展: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

2020-06-02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作者:胡百顺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文艺典型论内涵,是我们认识、研究和塑造典型人物的金钥匙。这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重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新贡献,为塑造新时代典型人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 文艺典型论 典型人物 马克思主义

典型人物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没有专文论述,但在他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和一些文学活动中(如与贾大山十余年间的交往、习近平总书记自述的那份深厚的文学情缘和他熟读的文学经典书目等)反映了他的“典型”观。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光辉,是我们认识、研究和塑造典型人物的金钥匙。其既指明了方向,又提供了方法。阐释和探讨这一新时代的典型论,对于我们加深认识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指导当前文艺创作,是很有必要,也是大有裨益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进行理论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当然包括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习近平关于文艺系列论述的当代意义不仅在其思想的系统性、先进性、预见性,而且是在历史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勇气和深邃目光,勇敢地站立潮头,及时地纠正了非典型化的创作倾向。2014年10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严正指出创作上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1。习总书记不仅指出问题切中肯綮,而且提出目标态度坚决。

理念引领创造。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讲话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2。习近平总书记以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深刻洞察力和敏锐判断力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铿锵之音,就是要坚持典型人物的创造,再次在典型理论几乎濒临崩溃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拨正航向,重新确立了典型创造的当代地位。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文艺宣示。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典型论形成的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典型创造一直受到革命导师、作家、文艺理论家的重视。高尔基、鲁迅、茅盾等大作家对典型问题都作过很多论述。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全新的哲学观,科学地创立了典型理论。中外文艺史上那些文艺大师之所以千古不朽,都是因为他们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勤奋地创作,为文艺的画廊贡献了光照千秋的典型形象。实践证明:典型问题是作家创作的重要课题,优秀的典型是作家追求的目标。所以,从根本上说,是否坚持典型创造的原则,也就是是否坚持文艺上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思想指导我们创作的问题,归根到底也就是坚持什么方向的大问题。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深厚的创作实践,精辟阐释了典型人物的“三个高度”,而且坚定地主张只有创造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有“三个力”。这样的阐释极具震撼力。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的典型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的典型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为中国文艺典型人物创造指点了迷津。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是在历史发展极为重要的关头,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构成了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典型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文运和国运、文脉同国脉联系起来论述,把文艺工作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以其高远宏阔的历史视角和深邃前瞻的辩证思考,厘清了典型论领域的困惑,把塑造典型人物提到了理论的高度,极其科学地概括了塑造典型人物的重大意义,为新时代文艺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全新的旋律。

文艺史上任何成功的典型人物都是作家经过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从生活原型的矿里提取出来的坚硬的、实在的、生活的铁。典型化是典型塑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曾经有那么几年,一些作家摒弃了典型化原则,作家的自由想象就像遨游于宇宙的鹰那样自由飞翔,无拘无束,信马由缰,迷恋于人物的动物性的感官需求和生命的感性冲动,专心致志地挖掘人民群众中的病态心理与畸形行为,沉醉于荒诞意识、悲观意识、性意识……直接导致了将鸡鸭与羽毛混汤蒸煮的自然主义现象。

面对上述不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这样的态度,也要有这样的能力3。这是因为,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4。这段话按照典型形象创造的规律,我体会至少有三层意思必须领会、贯彻。第一,文艺典型源于生活原型。作家首先要熟悉生活,这正如典型之树一样,生活之根扎得越深,典型之果就越大。只有深深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典型创造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郁郁葱葱,常青永绿,作家的艺术生命才能常青。没有生活之根,任何典型之树都会枯萎。所以说,这是“基本态度”。第二,文艺典型并不等同于文艺原型。如果说生活原型是矿石的话,那么作家就要把这些磁铁矿投入高炉,经过吹氧、高温熔化,与石灰石发生化学反应,炼出生铁。这个把矿石炼成铁的过程,就是习总书记说的“基本能力”,即文艺要反映生活,但文艺不能机械反映生活5。如茅盾所说,文艺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6。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7。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既指明了“最真实的生活”又强调了“深刻提炼生活”,既指明了小鸟鸣叫又强调了雄鹰俯视。这才是创造典型人物对待原型完整的可取态度。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殷切希望作家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8,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9。第三,创造文艺典型的过程需要这种“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完美结合。一个名垂千古的典型是作家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是作家生活态度和提炼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需要作家具备多重素养,完美融合,方能成功。

关于塑造什么样的典型和为谁塑造典型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和经典作家历来把人民的塑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要敢于和善于塑造人民这一新时代的人物。

这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论的应有之义,是现实主义文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人民性,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0。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11。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12。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13。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4。我体会,习总书记是从三个方面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第一,人民是生活原型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15,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重要的高频词之一,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大国领袖的为民情怀绵长深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时刻不忘为人民谋利益,把为人民谋幸福放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并且和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起来。第二,人民是文艺典型的主体。人民的实践是文艺典型创作的源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涌现了无数人民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这就是文艺典型创造最广阔的最深厚的原型沃土。当今中国,人民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正处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非常时期,其间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感人的生活原型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开采、积累,我们就是要浓墨重彩地忠实记录、深刻反映、艺术再现这个特殊时期人民的中国姿势、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人民是典型创造永恒的主体。第三,人民是典型创造服务的主体。作家创造典型人物,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通过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记录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帮助人民认识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16,激励人民振奋民族精神,发扬中国精神,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这就是文艺典型人物应有的社会和审美功能。

在典型人物创造问题上,把什么人放在主导地位,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导向的大问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17的要求。其核心要义体现在典型领域就指向典型创造的政治导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从上述三个方面确定了人民在典型创造方面的主导地位,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潮头,考察文艺工作,从时代与文艺关系上把握文艺创作的规律,用新时代的眼光分析、阐释创作问题,总结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文艺规律。因此,每有新意,启人深思。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8。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19。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把文艺的时代属性以及文艺与时代的互动关系讲得非常清晰,对我们认识典型问题很有启发。

很显然,习近平总书记从方法论上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典型的一把钥匙。

我们应该看到,文艺典型就是一种时代现象。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都要自觉地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存在物”,把创造时代的典型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之一。这不仅是文艺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内在审美要求。因此,作家在创造典型时,必须走出自我封闭的“象牙之塔”,将时代的使命、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的审美意识渗入到有“自我”影子的典型人物中去。文艺史上真正伟大、杰出的典型总是同人民、时代有着深刻的血肉联系,流淌着时代的诗情意绪,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他们是时代前进中迸发出来的灿烂火花,反过来又照亮了时代。歌德、巴尔扎克、高尔基、茅盾等经典作家的创作实践均证明了这一点。

文艺史上大量的例子也证明,一切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人物,都必然铭刻着时代的烙印,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林黛玉,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车尔尼雪夫斯基笔下的拉赫美托夫,高尔基笔下的巴维尔,法捷耶夫笔下的莱奋生,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以及我国当代文艺中的许云峰、江姐、杨子荣、朱老忠、梁生宝、林道静、乔光朴等都是如此。

总之,回避时代的人物是苍白的,淡化时代的作家是没有志向的作家。我们今天的文学不需要那种扩张自我的文人气和才子气,我们需要的是融入自我的时代感和责任感。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典型创造者,就应该以饱满的热情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创造出这个新时代辉煌灿烂的典型人物,笔酣墨畅地去反映新时代,歌颂新时代,唱出新时代的最强音,创造出深邃、恢弘、壮美的时代生活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20。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2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三精”思想,充分凝聚了中国文艺的美学思想精髓,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深邃的战略思考,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不仅是对优秀文艺作品提出的高标准,而且是我们用来研究、认识典型人物的方法论。

在“典型”领域,所谓的思想精深,就是思想的深刻性。任何光彩夺目的典型人物都必须有思想的力量,必然包含着独特的、深刻的、新颖的思想。可以说,在叙事性作品中,任何一种形象都不能像典型人物那样将作家那电光迸射的思想火花熔铸进去。作家反映生活,就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时代生活中某种思想的典型,深入开掘,充分发挥典型性格的作用,把生活中的思想反映得深刻感人。我们之所以如此强调塑造典型人物,就是因为典型人物能全面、深刻、生动地反映现实,以求揭示生活的真理。文艺史上任何长留文学天地的典型人物,从哈姆雷特到阿Q,从乔光朴到陆文婷,无一不在其性格的某些方面具有相当重大的社会意义,与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中无不概括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总是在个别的艺术形象中蕴含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的某种本质和规律,其典型本身的深刻性、概括性、历史感等等都是十分突出和鲜明的,总是使人觉得沉甸甸的,大气磅礴,让人回味再三,激赞不已。而且他们的思想内涵博大,令人咀嚼不尽,代代可以开采,且具有永恒的魅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思想精深的重要性。在“典型”领域,所谓艺术精湛,就是个性的鲜明性。一个活的具有艺术魅力的典型又不仅仅是这种思想意境的化身,它所包含的关于社会生活本质方面的丰富内涵必然是潜在的、隐性的,它渗透在人物非常突出的个性特征之中,如水中盐、花中蜜,留给我们无穷的韵味,吸引我们去品味它,琢磨它,思索它。成为文学典型的一个起码条件,就是它生命个体的真实性、可感性和生动性。它的个性总是卓尔不群,好像万绿丛中一点鲜红,格外引人注目,又无不具有感性魔力。他们的形象面目,音容笑貌,以及精神灵魂,都有着可感的现实和丰盈的血肉,清晰鲜明,充满生气,如同一汪跳着蹦着的生命之水,眉眼皆动,跃然纸上,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读来情趣盎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栩栩如生”这个词来形容典型人物个性的生动性。他多次提及的阿Q就是这样一个有非凡个性的典型。阿Q既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22,又有鲜明的、独特的、最具活力的个性特征。鲁迅巧妙地将这种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融入到了整体形象的个性化的性格特征之中,并进行了极其生动的艺术描绘,遂使人常常在艺术的陶醉中,不期然地觉出这个典型性格的鲜活与可爱。

在“典型”领域,所谓的制作精良就是艺术的完美性。优秀的典型,都应该是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整统一。因而优秀的作家都应该追求这种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契合点,使文艺典型达到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自然结合。成功的典型人物就是一种高级审美形式。如果只有浅露的思想,没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缺乏一股对读者的征服力量,是不成功的。这就好像一件艺术品,只有宏观,而无微观,虽能看到一泻千里的江河奇观,却难以留意激浪中的漩涡和回流。典型人物就是一座恢宏壮美的宫殿,作家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非凡的思想,还要有敏锐的艺术表现力,要有深邃的再现力和想象力,要有娴熟的表现技巧去构筑,去雕琢,去润饰。因此,对一个具体的典型人物来说,就需要一个精良的制作过程。它不仅要有生活的真实性,而且还要有刻画的细致性、手法的巧妙性和形象的生动性。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三个“相”的要求,即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23,让典型人物“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跃动着蓬勃的生机。如果制作时没有相应的技巧,就像没有轮子的车,没有翅膀的鸟。当然,思想的深刻性、个性的鲜明性和艺术的完美性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交融一体,三者缺一不可。总之,要使典型人物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与深度,作家必须具有非同一般的思想,还需要对生活的熟悉和认识程度、技巧的熟练程度以及特定的情绪、情感、心境、气质等多种因素的叠加、融合。

(一)“思想和价值观念”是创造典型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24。所以,他说,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25。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26。这正是一语中的,高屋建瓴。

如前所述,优秀的典型人物都蕴藏着丰厚的思想。那么这种思想来自于哪里呢?毋庸置疑,它们必然来自于典型人物创造者自身思想的深刻性、概括性和历史感,没有作家思想的深刻性,也就没有典型的深刻性。事实是:无论是人物的深度,还是作品的深度,全依仗着作家自身思想的深度;典型就是作家某种思想的流露和闪光,是作家理智的结晶,是作家用自己全部思想感情的血浆经过浓缩而给它以生命的。因此,作家就应该首先是一个先进者,一个坚实的人,一个当代的思想家。时代是思想之母。作家首先要有较高的思想水平,要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思想武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作家的头脑、指导作家的创作,塑造出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足以振奋人心的典型人物。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加强思想积累”的重要性。他说,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27。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典型人物创造的真谛。

(二)“高尚的人格修为”是创造典型的必备条件

塑造成功的典型人物,作家不仅要有先进的思想,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习近平总书记说,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28。因为,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29。所以,习总书记一再强调,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30

作家要塑造出经典感人的典型人物,就要具备伟大纯洁善良的灵魂,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要有真正地反映人民的感情和愿望的艺术良心。习近平总书记赞赏的柳青就是如此。柳青十几年如一日,在皇甫村落户,既熟悉了生活,又在实践中改造了自己,塑造了自己发光发热的灵魂,而后作家的这种灵魂又在他塑造的典型人物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表现。柳青能创造出梁生宝这个经典人物,也首先得益于他自身道德品行的高尚。如果说柳青是一个杰出作家的话,那么,他首先是一个优秀党员、优秀干部、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好“老汉”、不平凡的和有优秀人格品质的思想家。所以,柳青总结说:“作家在展示各类人物的灵魂时,同时展示了自己的灵魂。”31正因如此,他明确提出,作家“想要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32。这足以证明,德艺双馨是典型创造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典型人物创造的基础

任何一个高明的作家,要创造真实感人、名耀史册的典型,他就必须先熟悉生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性。他提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33。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34。习近平总书记还告诫文艺工作者,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35,还要读好社会这本大书36。总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创造一切典型人物的基础,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作家塑造典型人物的视野广度和思想深度。

(四)艺术再现的“基本能力”是典型创造的关键

典型人物的塑造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它需要思想的烛照、人格的辉映和原型的衬托,还需要作家具备艺术再现生活的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文艺反映社会,不是通过概念对社会进行抽象,而是通过文字、颜色、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进行艺术再现37。习近平总书记是深谙此理的。对此,我们应该有个整体的认识。优秀的典型人物应该是思想品格的大气、生活原型的地气和艺术个性的生气、灵气、人气的完美结合体。只有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思想积累、人格修为、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熔于一炉,共同冶炼典型——才能写得真、写得活、写得深,才能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才能不朽。

这里,就有一个作家是否纯熟地掌握了典型创造的规律与他又如何让典型体现作家思想的艺术造诣问题。为了提高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三点,一是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力。他举福楼拜、曹雪芹写人物的例子,要求作家具备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以非凡的超常韧劲耐心打造典型人物。二是要有甘于坚守的定力。他引用唐太宗、诸葛亮、王国维的至理名言,要求作家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不为名利所动,以非凡的平和心态潜心创造典型人物。三是要有勇于拓展的创造力。他引用刘勰、李邕和黄庭坚的哲理说明创新的重要性,要求作家要有新发现、新提炼和新表现,以非凡的创新态度精心塑造“最美人物”。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成功的典型人物都是作家“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38“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39典型人物,“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40,总之是作家倾注全部心血精心制作刻画的,因而必然需要这种耐力、定力和创造力的完美结合。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丰厚的文艺滋养,以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宽广视野系统而辩证地阐述了典型人物的塑造问题。这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重大发展,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新贡献,为塑造新时代典型人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注释:

1、10、11、13、14、16、18、20、27、28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2、3、4、5、6、7、8、9、12、15、19、23、24、25、26、29、30、33、34、35、36、37、38、39、40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12月1日。

17、21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7页。

31柳青:《永远听党的话》,《人民日报》1960年1月7日。

32柳青:《在陕西省出版局召开的业余作者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73),《延河》1979年第6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安吉县委宣传部)